如果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那麼就要走進孩子的心中,尊重、認識、理解、欣賞孩子,了解孩子的興趣和需要,給孩子成長所需要的精神食糧。
蘇霍姆林斯基1918年9月28日誕生于烏克蘭的一個農民家庭。他的啟蒙老師充滿愛心,教學有方,給他的童年帶來了很多的歡樂,從兒時起,他便對教師職業充滿憧憬。
1933年他從工農速成中學畢業,後進入克列明楚格師範學院師資培訓班學習,完成學業後返回家鄉,年僅17歲即擔任農村小學教師盡管教育工作繁忙,蘇霍姆林斯基仍抽空學習深造。
經過不懈努力,他通過了波爾塔瓦師範學院烏克蘭語言文學系的函授班學習,取得了中學教師資格。他曾深情回憶在波爾塔瓦的生活:“我真走運,能在波爾塔瓦師範學院學習兩年……該校的那種創造性思想、好學精神、求知渴望的氛圍籠罩着我們這批20來歲的青年小夥子和姑娘們。”
1941年,衛國戰争爆發,蘇霍姆林斯基應征入伍,次年,在戰鬥中不幸身負重傷;傷愈出院的蘇霍姆林斯基受命擔任吾瓦鎮中學的校長兼任俄語教師。
1944年,他被調回家多鄉任教育局局長,同時在中學兼課。1948年,蘇霍姆林斯基辭去局長職務,出任帕夫雷什中學校長達23年,直至1970年病逝。
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活動伴随着蘇聯20世紀30年代開始的教育改革。
在蘇聯教育改革中,知識教育和勞動教育長期處于矛盾狀态,時而重視知識技能的傳授,時而加強生産勞動的教學,時而又注重學生智力的開發。
針對于此,蘇霍姆林斯基絕不盲從,基于前期積累的中小學教育經驗,在帕夫雷什中學堅持教育實驗研究,以此為基礎,确定了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理論。蘇聯人稱他是“實事求是、敢于逆潮流而進”的人。
正是因為堅定的教育信念、對孩子滿腔的愛以及長期的教育工作實踐,使他成為了一名卓越的具有創造性的教育實踐家、理論家。到20世紀60年代,他領導的帕夫雷什中學已經從烏克蘭的所普通農村中學變成享譽蘇聯國内外的實驗學校。這一時期也是蘇霍姆林斯基創作的高峰時期。
他一生共完成了41本教育專著,600多篇教育論文和1200多篇童話、故事和短篇小說。在他的文章中,既有大量生動活潑的事例,又有精煉成熟的理論概括。他的書被人們譽為“活的教育學”“學校生活的百科全書”。蘇聯教育界将他的教育研究贊譽為“不僅旨在解決今天學校面臨的課題,同時也旨在發展明天的教育學。”
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具有普适性、先進性、豐富性、全面性和深刻性,是符合教育的普遍規律,符合兒童的成長規律的。他懂得兒童的心,能用自己的滿腔熱忱灌澆兒童的心靈,他的事迹,隻要是教師,看了無不為之感動。
蘇霍姆林斯基将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教育事業,畢生都在教學實踐和領導崗位上辛勤工作,立足自身教育經驗,不斷吸收國内外的先進教育思想,賦予人的全面和諧發展思想以豐富内涵,建立以“個性發展”“全面發展”和“和諧發展”相協調統一的發展理論,還建立了卓有成效的教育管理思想體系。
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
1.獲取知識——這意味着發現真理、解答疑問。你要盡量使你的學生看到、感覺到、觸摸到他們不懂的東西,使他們面前出現疑問。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2.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變成單純學習知識。如果我們力求使兒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專注到功課上去,他的生活就會變得不堪忍受。他不僅應該是一個學生,而且首先應該是一個有多方面興趣、要求和願望的人。
3.對父母和同志,對集體和社會,對人民和祖國的義務感,要像一根紅線一樣貫穿人的一生。不懂得什麼是義務和缺乏義務感,就談不上人的道德,也談不上集體。
4.愛人吧!對人的愛是你道德的核心!應當這樣生活:讓你的道德核心健康、純潔、強大無比!做一個真正的人,這就是說要為你周圍的人貢獻出自己心靈的力量,讓他們更美好,精神上更富有、更完美;讓你生活中接觸的每一個人從你那兒,從你的心靈深處得到一點最美好的東西。
5.教育——這首先是活生生的、尋根究底的、探索性的思考。沒有思考就沒有發現(哪怕是很小的、乍看起來微不足道的發現),而沒有發現就談不上教育工作的創造性隻有當你給你的朋友以某種幫助時,你的精神才能變得豐富起來。
更多閱讀請見蘇霍姆林斯基著作
(文字:李 惠 審核:鮑文娟)